“暮云来了!快坐快坐,刚还跟人念叨,给你留了咱们绵阳市《市场信息》创刊 30 周年的样书呢。” 许会长递来本大红封皮册子,暮云一翻 “图片集锦” 页,2006 年的合影一下子撞进眼里 —— 那时候自己还扎着马尾,额头梳得光光的,站在通联工作者中间,身后是刚试运行的协会网站广告牌。指尖轻轻抚过照片里年轻的自己,耳边已传来许会长的声音:“今天正式聘你当采编导师,往后这些年轻人,还得靠你多带带。”

会场角落有两个身影格外惹眼。穿藏米白衬衣的小伙子,正低头对着笔记本飞快记着什么,许会长笑着介绍:“这是 23 岁的小蒋,刚从浙江退伍回来,要做咱们新媒体的‘引路人’。” 另一个穿深蓝夹克的年轻人坐在长桌末端,话不多,可只要有人谈起项目,他就会悄悄抬眼认真听 —— 这是许会长常提起的小赖,听说去年差点拿下上亿的大项目。暮云看着他俩,忽然想起二十年前的自己:当年也是这样攥着笔,在解放街 39 号的办公室里,一笔一划给《绵阳市场信息报》写文化稿。那时候许会长总说:“别急,文字要接地气,就像咱们协会,得扎进市场里长。”
暮云接着翻纪念册,册子里定格的画面一下子像潮水似的涌上来。2006 年那张《市场信息》报通联工作者的合影里,大伙儿都穿着厚实的冬装,脸上的热忱挡都挡不住 —— 那是对新闻信息事业最初心的执着;2008 年协会年会上,先进通联工作者们捧着荣誉证书,眼里的自豪亮闪闪的,既是对过去的肯定,也是对未来的盼头。还有 2012 年的专家交流论坛、2016 年德阳绵阳的信息宣传文化交流…… 一张张照片串起来,既是协会的成长脉络,也裹着好多人的青春和汗水。
前些年,协会编的《市场信息》报,一期期往绵阳的企事业单位送,把市场的脉搏稳稳递到大家手里;编的《农民纳税指南》更是卖到了全国,帮不少人解开了纳税的困惑。在解放街 39 号的那些日子,这儿就像个人才摇篮,一批又一批新闻宣传人才从这儿走出去,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。
协会也有过热闹得门庭若市的时候,也有过咬着牙坚守的困境。可不管啥时候,有政策托底,有许会长这些前辈领着,还有无数像暮云这样的人跟着干,总能一路披荆斩棘走过来。
中途休息时,小蒋捧着笔记本凑到暮云身边,指着 “手机端内容策划” 那页问:“暮云老师,您看这样行不行?把羌医羌药的故事做成短视频,我在义乌见人这么弄,一个视频能传好远呢。” 暮云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去外地做文化交流,那时候还靠报纸传消息,如今的年轻人早用手机闯天下了。她指着册子里 2012 年专家论坛的照片:“你看这儿,当年咱们讨论农产品推广,现在换成短视频了,但内核没变 —— 得让老百姓看得懂、愿意看才行。”
午饭时,小赖主动凑到暮云跟前,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项目表:“暮云老师,我想把杨梅种植基地的故事做成系列报道,就是不知道咋跟红色旅游结合起来。” 暮云想起许会长提过的社科联刘主席的建议,又记起自己曾写过凤凰山果品基地的通讯,笑着说:“你去问问许会长,2011 年他是咋帮果农卖果子的 —— 那时候没新媒体,全靠把基地故事写进报纸。现在你加个红色旅游的由头,再让小蒋拍几条养殖日常,这不就活了?”

散会时,夕阳把解放街 39 号的红色招牌染得更艳了。小蒋拉着小赖往许会长办公室走,要商量组建培训团的事 —— 这事儿就快办了;暮云抱着《时代先锋》和创刊纪念册,身后忽然传来许会长的声音:“明年开春,咱们去茂县羌医馆采风讲课!让年轻人多走走老路子,也让老故事长出新模样来。” 晚风轻轻掠过玻璃门,裹着街边黄桷兰的香气飘进来。暮云低头看着册子里的老照片,忽然明白:解放街 39 号的故事,从来就没停过 —— 从 1993 年办起《市场信息》报,到 2006 年协会网站试运行,再到 2024 年报纸停刊,如今又有了产学研采风团。就像许会长说的,老同志搭台,年轻人唱戏 —— 这戏台子,得在市场里稳稳立下去,一直立下去。
标签: 绵阳:解放街39号的晨光
版权声明:除非特别标注,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。